close

5zZpUeI4h3bpUuqni9CAeg  

 


回想從前初學拳時,一趟拳只打20分鐘,就已臉色蒼白,渾身虛脫。很難相信如今一趟拳80分鐘,已能神完氣足地輕鬆走過。

 

自從調整左右手順逆纏、改變呼吸方式以及踮起腳尖打拳後,行拳時,我總是一一注意全身每一部位的進行,加之呼吸愈練愈長,下樁越來越穩,或許體能也越來越好,拳是越打越慢了,我相信還可能再慢更慢。原因無他,我把它當作動禪,行進間總是看著由腳底(大腳趾)而起的動力,一一經過胯、腰、腹、胸,帶到肩、肘、腕,吸氣,扣玉枕,再經胸腹下丹田…下到腳底,再提陰竅上來……發掌。你看,一次的呼吸,光是文字敘述都那麼長了,打起來自然也就慢囉。

 

當然,時間拉長並非目的,因此不能倒果為因作為目標一味求慢,以為只要慢就好。

行拳之中要做到哪些事而致使時間變長才是重點。

 

與許多同修相較起來,我算是個沒啥氣感之人,

打拳對我來說,隨時可以還原為「配合呼吸的肢體運動」,

這樣也好,不管有炁沒氣,只要求自己把身體每個該走到的部位走到。

最近以來,還算享受於行拳之間的幾個用功處,一一說明如下,願與諸君分享。

 

1.動禪:元門太極也是動禪;從前打得太辛苦,無從體會,現在打拳,我儘可能專注在每一個動作之中,希望每一個動作都在正念覺知下進行,在此狀況下,慣性與不自覺的動作減少 了,速度也就慢下來了。此階段的我,較諸靜坐,行拳更能讓我專注,而不易妄念紛飛。常常,在緩慢鬆靜的氛圍下,會看見自己的身體也有意見,它會帶著我的身體微調,每一個定勢的張力與開展,往往都是在它的意見下完成,好像元神也出來參與行拳,那感覺很讚。即便練不好下面所說的「找勁」,光是用這種方式打所謂的「流水拳」,也應該頗幸福、夠養生、助修行了。

 

2. 找勁:所謂「招熟,然後懂勁」,初入門的同學,應該盡量記熟招式,只有招式熟、體能足、肢體柔,行拳時,不假外求,才能內觀內修。不管我們練拳打不打人,每一個提襠呼吸,最後都以發掌出拳作為結束。以元門太極來說,從大腳趾下踩開始之提襠呼吸,官師所謂「身線」,似乎就是一條「勁路」,這條勁路圓順而暢通,就能達到「整勁」的要求,也就是說,一拳一掌的發出,是以全身完整一氣的勁發出。前輩拳家有句話說:「練拳容易,找勁難」,形意崩拳動作簡單,非常好學,但要打出「勁」,許多人練了多年也找不到。據說,除了多練之外,勁要從「慢」中找。就像忘了是小提琴家帕爾曼還是誰,當年想要追上海飛茲的速度,他說他必須先正確無誤的拉準每一個音,然後再追加速度趕上,似乎也是這個理兒。也就是說,快慢不是重點,當練到能夠「周身完整一氣時」,快時也能完整一氣,便可快可慢, 快慢不是問題了。

 

3. 四個∞字要繞完整

元門太極一次呼吸同時運轉四個∞字,哪四個∞字?再提醒一下,左右手順逆纏各一,兩腳重心轉移和提襠呼吸。

    1. 左右重心轉移時,兩腳的繞∞一定要圓順,只要出現停頓或角度,就會承受地心引力;繼續推動時,就得重新出力,自然頭上安頭,累上加累。因此,後面的動作,盡量來自於前面的動力。一趟拳下來,不順不圓處越多,越累。

    2. 左右手順逆纏完整,尤其是順纏手一定要向練基本功時一樣,任一時間掌心必須朝上,如此才會轉到肩,而肩是手與身體的樞紐,轉到它也才能觀察到身體與手的微妙互動。

    3. 提襠呼吸是元門基本功,也是最重要的心法,很難做;要做好,唯一的辦法就是勤練,一趟拳下來有近百呼吸,因此每一次呼吸都要把握,注意8字身線是否具體而完整。

 

4.呼吸:是了,慢,正是要讓自己有機會「發覺自己莫須有的積習或不完全的提擋吐納,該凝聚的氣不凝聚」,況且呼吸的慢,剛好能夠讓我們利用呼吸將氣血推送往復於身體的中心與末梢,對身體應有大助益,人說呼吸慢壽命長大概也是這個理。因此,子午周天、卯酉周天等呼吸搬運,一一觀察它是否完整,時間自然就長了。只是呼吸的長度必須自己練出來。

 

5.踮腳尖打拳亦是重要原因。官師剛提出踮腳尖打拳時,我心想,幹嘛那麼累,聽聽就算了。後來一試,發現真能省力,無怪乎有人說太極拳是找如何省力的拳。如果全腳掌著地,腳的旋轉扣、開時,腳踝會非常吃重,全身需要承重與平衡的付出就大了。只要踮腳尖夠穩,全身重量便不會被鎖在腳踝。除了腳踝放鬆外,順暢的∞旋轉,更能產生陰陽相盪的往復力,後面的動作使用前勢的餘力,下身樁穩,上身輕靈,打起來真的就輕鬆許多了。只是要注意,行拳間也別一味地踮腳尖,應該放鬆隨著氣機動盪而升降。一味地強迫踮腳尖,肌肉會僵硬無法放鬆小腿就會抖,結果只會更累。

 

簡言之,就是踮腳尖、全身動盪圓順、加之樁穩、呼吸完整、發勁,就OK啦。

打得慢,對我來說目前最大的意義,就是行拳中細察以上各點,在任何時候是否都能做到,我目前仍要修正處還多,甚至相信還會發現更多需要調整修正處,也因此,我相信還會打得更慢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hsuw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